×
首页
关于我们
要闻资讯
精品工程
企业文化
党群工作
联系我们
行业新闻
优化发展要素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作者:admin 来源:原创 阅读:3394次
分享到:

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影响着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行为方式。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各国对绿色低碳发展与可持续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转型愿望也更加迫切。在第12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共议如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实现经济绿色复苏。


树立绿色理念


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明显。国际承包商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重点绿色基础设施,着力谋划发展新路径,才能破解行业发展桎梏。同时,在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践行可持续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以降低碳排量,进行脱碳转型,对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绿色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

现在建设的项目将影响未来的环境,所以要把绿色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应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绿色设计和施工。除关注自身行动的碳足迹外,更要关注碳足迹与所在地生态承受能力的关系。要发挥好设计咨询在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价值链上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引导项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降低项目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修复能力较弱的地区,承包商在进行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时,需更为注重使用的材料、机械设备和工艺,通过前期设计规划,尽量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尽量降低项目使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尽量考虑项目寿命期结束时拆除和环境复原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为当地提供更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基础设施产品。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企业的碳减排要求会有一定差异。故在不同国别进行基础设施合作时,需注意履行符合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所在国发展实际的碳减排义务,适当控制碳排放成本的增加。同时,加大投建营一体化、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以新型业务模式推动基建行业的绿色发展。

二、着力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掌握 “双碳”发展话语权

基础设施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碳排放。在“双碳”背景下,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企业,都肩负着节能减排的职责,这同时也是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双碳”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综合性解决方案,其全球演进是一个不可逆、加速化、全面化的过程。这个宏大的目标势不可挡,没有人、没有行业能置身事外。这个新体系之上的话语权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新标的。“双碳”背景下,企业想要打造基建项目综合服务商核心价值就必须具备研发应用新技术的战略定力,要让低碳解决方案具有成本竞争力,要赋予低碳基建项目投资吸引力。

技术创新是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力。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围绕能源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开展了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规划布局、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产业培育、氢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公司未来将继续通过设计咨询引领,为全球碳中和提供中国智慧,在带动中国产业链“走出去”的同时,把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经验 “引进来 ”,促进国内国际的良性双向循环,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新冠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将赋予经济社会更强的生命力。国际承包商要依靠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提高项目运营效率,优化基础设施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的碳排放。

三、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绿色施工标准

如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依据国际标准委员会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建立了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指导项目依据工程特点明确环境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指标,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和工作方案;建立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的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提供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的资源,通过PDCA循环管理工作原理,按计划、执行、检查、改进4个阶段循环不止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环境管理绩效。

在体系要求的框架下,电建国际还细化制定了多个国际工程项目绿色施工标准,针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找出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风险点,提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保障。通过体系和标准指导国际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提升了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了在项目全过程中的绿色管理。

四、积极对话NGO组织,增进国际间绿色发展交流

非政府组织(NGO)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公众的有效桥梁,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承包商要充分重视NGO力量与影响力,以积极坦诚的态度与NGO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正向的合作关系,维护和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形象。积极参与NGO活动,与更多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方建立交流渠道,共同推进国际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建立绿色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建造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等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为降低这些负面影响,建设绿色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就必须建立基础设施的绿色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指导和规范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中的行为。

一、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制度保障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容不断扩充,逐渐覆盖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基础设施更加强调政策的导向作用,以促进技术改良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从源头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进行全面控制,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展绿色、生态、低碳的经济社会活动,促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推动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制定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的政策法律、制度规范、行为标准,同时加强监管职能。

政府环境管理机制要建立推动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和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生态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引导绿色基础设施的落地与保持。以2020年《欧洲绿色协议》为例,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了《气候法案》《可再生能源指令》《水、空气和土壤零污染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案政策的制定和修订计划。

二、建立评价标准

一是要明确目标,强调标准建立的目的是为促进行业绿色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的对象和范围,通过构建碳监测制度和体系等手段,掌握行业绿色发展动态。要统筹已有政策措施、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拓展当前政策工具的执行深度和广度。

二是要有较好的适应性。一方面要结合本国、本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在清晰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的前提下,来确定分类方法和标准,使标准可操作、可落地。

三是要有前瞻性,分类方法的框架设计需要为未来发展和创新留下空间,使得标准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不断提升。

四是要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有效区分行业、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的绿与非绿以及绿与非绿的程度。要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别,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制定绿色评价标准,建设绿色评估体系,打造衡量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的有效工具。

五是要加强国家、区域、国际组织之间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对接,使得绿色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比性,促进相互认同。

三、ESG治理推动国际承包商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肆虐,国际基建投资缺口明显扩大,各金融机构对基建项目的融资条件也更为严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成为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和实施的重要评估指标,ESG管理水平也成为基础设施项目获得融资支持的关键要素之一。有效的ESG披露,可帮助企业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加速出台相关治理政策。2015年以来,全球ESG监管政策数量增长将近 2倍,并且以欧盟为主,占比达到65%。亚洲各国也积极出台监管政策,日本和韩国已经启动了ESG治理及监管政策;澳大利亚是监管政策最严的亚洲国家,中国和中国香港也在推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在当前的ESG治理政策中,要求强制执行的占比过半,并且有上升趋势。

同时,大量社会组织致力于制定ESG披露准则,最为权威的是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SASB)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TCFD 聚焦于气候相关披露,SASB针对各行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为各行业企业提供有实质性影响的ESG指标;GRI提供了永续性报告,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规范性框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针对基础设施行业统一的披露框架,主要社会组织仍在向社会征求意见,国际承包商和基础设施投资者需要自行制定合理的披露框架。


依托绿色金融


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体现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广泛利益,碳中和目标将引导全球经济向全面脱碳迈进。“双碳”背景下,金融机构顺应国际市场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进一步将资源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倾斜,厘定绿色发展标准、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激励国际基础设施行业绿色发展。

一、政府引导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各国政府正通过可持续发展债券和征收特别消费税等政策引导经济向绿色转型,向低碳经济转型,研建绿色金融平台。

中国是国际社会中最早提出绿色金融议题的国家之一,也是最积极的倡导者,不仅注重自身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提高有关标准,还积极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国际合作,牵头推动G20可持续金融议题,参与发起绿色金融网络(NGFS)和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建立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不断加大绿色融资支持力度,有效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绿色与低碳发展。

新兴市场普遍期待通过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泰国在近期运用财政工具,通过并实施了基于CO2排放量的汽车消费税,以促进清洁能源汽车的使用,并传递信号给私营部门,敦促高碳行业主动降低化石燃料依赖水平;运用金融工具,发行了超过30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债券,来推动国家各行各业的绿色转型。

尽管已经做出很多尝试,但适用于绿色项目的金融产品仍然很缺乏。部分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所处国别了解不够充分,无政府兜底的项目难以获得融资的快速支持,有限追索和无追索的融资模式应用还不够广泛,绿色金融产品在海外应用不足等问题降低了绿色项目可融性。

二、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的投融资风险大幅增加,金融机构纷纷压缩贷款规模,国际基建领域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利用好金融机构的资源、发挥产融结合的优势,支持国际基建的绿色转型,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际基建绿色转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关键的资源配置作用。首先,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环境保障政策和可持续投融资标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支持绿色、节能、环保的项目,帮助相关项目获得优先资金支持。其次,金融机构加强与承包商合作,更早介入项目的前期开发,参与社会环境风险的评估,可确保项目符合国际通行的绿色发展标准。第三,金融机构间加强合作,能充分发挥银团联合金额大、期限长、风险分散的特点,提供综合化解决方案,为大型基建项目的绿色转型保驾护航。事实上,很多国际大型基建项目的成功,都是国际金融机构与承包商密切合作、互利共赢的成果。

为控制投融资风险、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ESG作为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和实施的重要评估指标,企业的ESG评级以及项目的ESG管理水平也成为国际金融机构或投资者提供融资支持的关键要素之一。

针对这一变化,各国政府逐步推出与ESG相关的管理规定,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社会、环境可持续要求。要符合国际通行的ESG管理要求,基础设施项目的承包商和运营商不仅要确保基础设施项目满足业主方的功能需求,而且要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保护员工、社区民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努力构建与各方和谐融洽的关系,尽可能减少项目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际社会在ESG管理方面仍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金融机构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围绕基础设施领域ESG管理的国际对话及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应该看到加强ESG管理、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建设的普遍共识。

三、企业依托绿色金融加快转型

顺应时代潮流,国际承包商必须紧跟东道国政策导向,依照国际相关绿色标准,利用好国际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存款、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绿色基建的投入,建设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基础设施。


构建绿色供应链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统一,是国际承包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新冠疫情、大国博弈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形势下,打造安全、稳定、科学、高效的绿色国际工程供应链,已经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国政府正在加强对供应链的绿色监管,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建立奖励和监督机制,以期为全球的环境治理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一、强化绿色供应链全过程管理

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呈现综合化、大型化趋势。大型项目建设完成、正常运营并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密切配合,打造科学、安全、高效、智能的绿色国际供应链,将助力企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随着世界各国对绿色可持续要求的提升,市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国际承包商需要通过强化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一致,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实现绿色设计、绿色采购和绿色建设。通过创新引领、统筹协同、融合发展。巩固深化,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作用最小,逐渐形成协同化、标准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绿色新链接,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

二、将实施绿色采购作为重点提升对象

实施绿色采购对于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存在可行性和有利条件。国际承包商要将绿色理念引入采购策略,并制定全绿色采购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组织机制、任务清单、考核标准等工作机制。要做到从源头管控,优选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推行体现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绿色采购策略,追求绿色效益。要提升绿色仓储水平,优化调整仓库选址,合理空间布局,改善仓库硬件条件、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同时,承包商实施绿色采购有助于带动制造商的绿色生产,推动制造业的绿色转型。

三、数字化平台服务供应链绿色发展

在疫后复工复产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提供物资汇聚、供需对接和动态调配等产品及服务,在缓解复工物资短缺、助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慧化供应链正助力工程项目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双碳”背景下基建项目综合服务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承包商可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连接,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类普筛,提高供应和生产的科学性,提高可视性和透明度,形成更敏捷的供应链管理,更有效地防控供应链风险。


发展绿色制造


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的共同目标,需供应商、生产厂家、销售商和用户共同实现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的绿色化。制造业应积极通过关键工艺、核心设备、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降低资源占用、提升资源效率,加强环境保护,从源头助力供应链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实现绿色发展。

一、智能制造为基建行业减碳增绿

智能制造是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的长期系统工程,也是描摹未来绿色图景的关键抓手。以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技术渗透融合为特点的新一代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基于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科技创新,一个个集精益制造工艺、核心智能装备、智慧仓储物流、工业大数据平台等在内的智能工厂正在兴起,为基础设施行业降本增效、减碳增绿创造了可能。

同时,疫情压力测试之下,制造业数字转型需求和市场被激活,新基建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将带动智能产品和服务的研制并推向市场,给智能制造带来发展新机遇。

二、新材料提升节能减排效率

无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还是新型基础设施,都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尤其是传统材料已经无法满足新基建在5G通讯网络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新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已有材料的改进,将贯穿新基建发展的全过程。

同时,新基建也将加快推动新材料的产业升级,促进新型成果转化,提高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供给能力。其中信息通信业已成为中国的重点能耗领域,因此在5G基建、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方面通过新材料的应用,推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非常必要和迫切。

三、工程机械的绿色制造

传统工程机械设备降本空间非常有限,只有改变能源结构,实现产品能源使用的清洁化,才能充分发挥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和效益最大化的支持作用。

如卡特彼勤为支持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低碳、0排放的方向迈进,持续加大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探索工程机械绿色发展新技术,尝试利用氢能源实现工程机械的清洁、无碳动力解决方案,为国际承包商提供智能化、自动化,更高效、更节油的低碳产品解决方案。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一员,卡特彼勒积极拥抱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全球百万台工程机械的互联,通过联网信息,承包商可以随时随地准确了解每台机器的运转情况,极大提升了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器械损耗和维护成本,实现了工程机械的低碳运作。同时,卡特彼勒大力倡导再制造循环经济,通过对旧机器设备的高技术修复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减少80%以上的废物排放以及6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