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关于我们
要闻资讯
精品工程
企业文化
党群工作
联系我们
行业新闻
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项目建设效率
作者:admin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阅读:3211次
分享到:

科技发展是国际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第12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项目建设效率”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对于国际承包商而言,要把科技创新理念深植于企业发展基因,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自主掌握主营业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优势,并大力推广应用,带动各项尖端技术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电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带动基础设施向绿色转型,将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础设施领域新技术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不是作用在某个特定的产品上,而是由技术升级带来的一系列过程的变革。如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装配式建筑,其所有部品部件都可以在工厂预制完成,直接运往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组装搭建,短时间内就可以将房屋建造完成。为提升转配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BIM信息平台,在设计阶段对所有钢结构编码,编码完成后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对结构焊缝进行自动编码,使钢结构每条焊缝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同时,采用钢结构正向设计的方式,在初步设计完成以后,施工单位介入;进行深化设计到能出图、能加工的阶段。在预制加工阶段,通过与钢结构工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平台能够访问钢结构工厂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获取原材料采购进场、加工等信息,在运输阶段利用定位技术追踪材料运输情况,在预制吊装阶段对吊装、焊接进行实时监控,同步提交检测结果。通过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实现了减少建筑垃圾70%、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水资源消耗25%。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了跨境供应链优势资源的深度整合,进一步增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确保物资装备供应对于工程项目的有力保障与支撑。国际承包商以跨境供应链深度整合为契机,内部优化供应链流程实现降本增效,外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合作共赢伙伴生态圈,赋能制造、物流、供应、监管等各环节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可信、可管、可控的国际供应链信任与合规体系,奠基跨境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及大型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管理数智化转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确保电网更加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方面发挥作用。如澳门智慧计量架构(AMI)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澳门提供的数字化用户采集系统,实现了由传统的被动负荷管理到对负荷的预测与主动管理的转变,实现了配电网运营的精细化管理。

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技术体系政策引领下,以“近零排放”“脱碳”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促进电力行业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转型。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清洁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在光伏领域尤为明显,中东地区的光伏发电成本目前已下至1.2美分/度电价水平。在供给侧快速向绿色脱碳转变的同时,需求侧也加大电能替代,伴随着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新能源平价上网将是大势所趋。


加大科研投入掌握核心技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把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如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价值创造,积极打造国家级高端智库和中国能建技术中心,在电力物联网、绿色能源和绿色智慧创造、水务环保、综合管网、高端装备制造等6个重点方向,实现26项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技术创新,同时优化科技投入机制,将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纳入考核,对成果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尝试推动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如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技术和系列产品,能够为城市的污水提标处理、重水回用、高品质直饮水等需求提供绿色高效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依托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净水设备,中国城乡在孟加拉国承建库尔纳水厂,为当地138万居民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健康饮用水,帮助当地政府解决了关乎民生的饮水难题。

我们要意识到,自主创新不是孤立和封闭的,需要以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跨国界、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技术产业缩小与外国差距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中国国内固废处理领域标杆企业中国天楹正是通过买断比利时WA-TERLEAU公司垃圾转化能源技术,实现了进军海外市场的目标。


打造全球化发展的技术桥梁


国际承包商既要立足自身发展,充分发掘创新潜力,也要敞开大门,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积极传播,打造全球化发展的技术桥梁,让科技创新造福更多国家的更多人民。与会嘉宾同意,要加快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建设联合研究平台和创新创业合作基地,深化科技人员交流,加强人才培养,为后疫情时代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世界正在拥抱低碳经济,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伴随着技术、方法、材料等的创新,这个过程中的成果将会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